

中醫大智慧: 什麼是「外濕」和「內濕」
中醫學常識第一講 中醫講「濕」分為是「外濕」和「內濕」 。 「內濕」 是身體臟腑運化失調的病理產物。因脾虛濕困致大便溏薄,舌淡有齒痕,苔膩, 濕侵犯不同部位,出現的症狀亦有所不同,例如犯胃的表現為胸脘痞滿,不思飲食,多食則腹脹,濕犯四肢的會出現神疲乏力 。 內濕重的人,更加易受外在濕邪所襲 但為甚麼香港很多人都覺得濕重,皆因脾虛所致?(中醫所指的「脾」不是單一器官,乃是指整個消化系統而言)脾虛除了本身體質外,和飲食不節有莫大關係,加上外在環境天氣的因素影響,身體運化不佳,便會停留身體,古語有云:「千寒易除,一濕難去」。 人體的去濕機制如城市的排水系統 平時不在下雨季節時,大家也不會發現排水系統出現問題,有問題都是小問題,滴下水而已。 但當夏天雨季來到時(內濕的源頭--平時生活不斷累積進食生冷油膩食物,凍飲,嗜甜,因而導致脾虛),有問題的排水系統(脾虛)就不能有效排走積水, 導致城市不同地區水浸(外濕或內濕)。 病人很多時反映疲倦,身重水腫,那麼疲倦是否單純等於濕重呢? 經常有人將疲倦和濕劃上等號, 其實疲倦除濕重外,還有正氣虛弱(氣虛, 陽虛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