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煎煮中藥須知
選擇容器
  • 煎煮容器與藥液品質關係非常密切,藥煲的材料應化學性質穩定, 傳熱均勻,耐熱保溫,在高溫煎煮下亦不會與藥物中的有效成分發生化學變化,確保煎好的藥能發揮藥效,最好是選用陶瓷器具(砂煲,瓦煲,瓷煲) 或玻璃器皿。每次煎藥後藥煲須徹底清洗以免中藥殘餘在煲內;至於鐵、銅、鋁的金屬器具,則不宜使用,因為有些藥物遇到錫、鐵等金屬後會發生沉澱,降低溶解度,中藥的成分複雜,包括生物鹼、鞣酸、蛋白質、揮發油等,其中生物鹼必須與鞣酸或有機酸生成鹽後,才能溶解於水。鐵器銅器的金屬化學成分比較不穩定,容易令一些藥材(例如何首烏、五倍子、白芍、大黃)所含的鞣質發生化學變化,產生鞣酸鐵等有害物質,影響生物鹼的利用,輕則降低療效,使藥性變味(澀和腥),嚴重的甚至會引起化學變化,產生毒副作用。

  • 至於電藥煲方便繁忙的都市人,他們只須將藥材和水放進電藥煲內,插上電源,便無需掛心煎藥問題,因為當藥煎至只剩一碗水時,電藥煲便會切斷電源保溫,絕不會煎焦藥。不過,用電藥煲煎藥時間較長,對有些容易揮發的藥物,不宜久煎,所以買電藥煲時應用火力較大的藥壺,盡量要用水去調控煎藥時間的長短,效果當然不及明火好。

煎藥技巧
  • 由於某些藥材沾有塵埃及被硫磺薰過,在沒有粉狀或打碎的藥物不妨用水稍為沖洗一下,但藥材若有一些粉狀及細粒或輕浮的藥物,如川貝、滑石粉、車前子等,沖洗便會易流失,降低藥性,所以不建議沖洗。
     

  • 煎藥前,可用水浸泡藥材約半小時左右便可,切記水一定要浸過藥材,才能讓藥材充分吸收水分,煮出藥味。此外,浸藥要用冷開水,令藥材與水等溫,水分容易滲透,有利藥材釋出有效成分。若用熱水,部分中藥材的物質可能會產生變性,有效成份未能被溶解出來。例如茯苓,芡實,麥芽,淮山等藥材,含有淀粉,若用熱水浸泡再煎,會使藥物內淀粉凝結,影響藥效。煎藥時,應先用武火(大火),待水沸後再用文水(小火)或中小火煎煮。煎煮時間應按照醫師的指示。

翻煎中藥
  • 不同性質的藥物有不同的處理方法,補藥可以翻煎一次,將藥物的有效成分煎出,但清熱或感冒藥則不適宜再煎,原因是這些藥的有效成分很易揮發,例如薄荷,蘇葉,煎一次後揮發功效便會減退或有效成份已釋出,因此再翻煎的功效也不大。有時有些人需清熱,但體質較差,不能一味下清熱的藥物,可能要攻補兼施,藥物再翻煎,清熱的藥物揮發掉,補藥的有效成份繼續釋出,反之會令藥物變得燥熱,不要因覺煎一次不化算而再翻煎,應以取其最有效成份為宜。至於翻煎的中藥,水份可減少,煎煮時間亦可相應縮短,最好是遵照中醫師的指示為佳。

  • 若煎藥時不留心煎焦了,真是可惜,惟有把煎焦的藥倒掉。因為即使加水再煎,藥性可能改變或失效,例如滋補的黨參,淮山,熟地等,所含的糖,氨基酸等會被破壞,藥效大減。又如荊芥,薄荷,藿香等疏風解表的感冒藥,一旦煎焦,其揮發性特質便會盡失,甚而可能產生相反作用。

煎煮中藥並非越久越濃
  • 日常生活中,大多數人都以為中藥煎煮越濃效果越好,煎煮時間越長,有效成分越多,其實不然。煎中藥是將中草藥中的有效成分不斷釋放、溶解的過程,當中藥與藥液中的有效成分濃度平衡後,這一過程就停止了,再連續不斷地煎,不僅不會使藥物內的有效成分繼續溶解,反而令藥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斷蒸發而減少,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長時間的高溫中遭到破壞,導致藥效降低。

若對煎服中藥有任何疑問,建議請教你的中醫師。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