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中醫大智慧: 什麼是「外濕」和「內濕」

中醫學常識第一講


中醫講「濕」分為是「外濕」和「內濕」 。


內濕是身體臟腑運化失調的病理產物。因脾虛濕困致大便溏薄,舌淡有齒痕苔膩, 濕侵犯不同部位,出現的症狀亦有所不同,例如犯胃的表現為胸脘痞滿,不思飲食,多食則腹脹,濕犯四肢的會出現神疲乏力 。



內濕重的人,更加易受外在濕邪所襲


但為甚麼香港很多人都覺得濕重,皆因脾虛所致?(中醫所指的「脾」不是單一器官,乃是指整個消化系統而言)脾虛除了本身體質外,和飲食不節有莫大關係,加上外在環境天氣的因素影響,身體運化不佳,便會停留身體,古語有云:「千寒易除,一濕難去」。


人體的去濕機制如城市的排水系統

平時不在下雨季節時,大家也不會發現排水系統出現問題,有問題都是小問題,滴下水而已。

但當夏天雨季來到時(內濕的源頭--平時生活不斷累積進食生冷油膩食物,凍飲,嗜甜,因而導致脾虛),有問題的排水系統(脾虛)就不能有效排走積水, 導致城市不同地區水浸(外濕或內濕)。


病人很多時反映疲倦,身重水腫,那麼疲倦是否單純等於濕重呢?


經常有人將疲倦和濕劃上等號, 其實疲倦除濕重外,還有正氣虛弱(氣虛, 陽虛 )。

陽氣就如汽車的引擎 , 為車子的動力提供能量 ,如果能量不足,車就動得好慢 。故此正氣虛弱也可引致疲倦


另一方面,正氣虛弱,無力運化,致水濕停聚體內。故會自覺身體困重而更感疲倦。

因此臨床上,正虛和濕重關係密切



從飲食改善脾虛有濕

脾喜燥惡濕,濕最易傷脾 ,濕若影響到人的消化系統 ,就會覺得口淡 , 納呆, 胃漲,進食油膩食物後易泄瀉,有些氣虛者,無力推動消化物,出現便秘亦有之,所以我們的飲食態度對於我們脾的運化,有著莫大關係。


煲湯一直也是華人的優良傳統 。用健脾滲濕的中藥煲湯能改善香港人脾虛濕重的問題 。常用的中藥包括白术 茯苓 淮山 太子參 等。或是在萬維海有售的茯苓祛濕湯包(赤小豆 生苡仁 熟苡仁 雲苓 陳皮)也適合 。還有茯苓白术茶(茯苓 白术 扁豆衣)泡茶也非常合適。


另一方面 ,飲食方面也應減少進食生冷或油膩食物,以免加重脾胃消化負擔。


精選文章
最近文章
文章分類
文章
搜尋標籤
社交網站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  • Instagram Social Icon
bottom of page